重庆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www.qm120.com/yyk/zqhfpfbyy/ 不畏将来不念过去 熹里话: 5分钟的爱,亦有5分钟的滋养。要大大方方、赤裸裸地爱自己呀。 文l十二 来源l不畏将来不念过去(ID:shier1213) 又是一年过去。 朋友们都说,这一年怎么过得这样快。大概是因为,我们都活得越来越快,网速越来越快,车速越来越快,一切都急不可待,可却并没有因快,而感觉得到了更多。 日常,我自己每天最常做的一个觉知,就是在做事的时候,发现自己眉头又锁起来了,肩膀又耸起来了,就会跟自己说:放松,你可以舒展一点。 慢一点、舒展一点,并不会影响我们做事的效率,更不会影响我们得到结果。 但过于急躁、紧张、焦虑,却一定会导致过于疲惫,然后,就想要放弃。 那么,放松,就是躺着吗?放松,到底是松在什么方向呢? 01 关于自我和解 中年人的不思进取,不是不想要,而是心里压着的东西太多、太累,没有力气,算了。 只是算了之后,那份心气,并没有安定,那些自我否定、自我怀疑,还是进到了心里。 谁不是心气高昂的少年,只是面对了太多“算了”,于是很多人,就把那份心气更多寄托在孩子身上。 但望他们未来不必面对那么多的低头、妥协,但望他们可以昂起头的说不、说我要。 可是,孩子是不会理解这份匮乏的,他们只会更多看见父母一边认怂、一边愤怒。 每个孩子,伴随着长大的过程,只是发现了——父母并不强大,也并不明智,他们只是在局限中的普通人。 所以,在我自己做父母的过程中,我日渐深刻意识到,孩子其实日日都在与我们共担内心的真相。 当你放松与平静,就会觉得他无比可爱,他会生机勃勃、顺利成长。当你疲惫与烦躁,就会看他哪里都不顺眼,他也会无尽对抗。 所有其他的关系,不过都是,我们与自己关系的转化。 回头看这一年的路,我做的最多的,是与自己的和解。 这个和解,不是算了吧,而是承认哪些做不到,然后更深地看见——我该做哪些。 我们不能只是懂得对自己说——这个我不要、那个我做不到;而不对自己说——这些我可以,这些我应该做得到。 从许多都想要,到许多都要不到,再到只要那么多。 这才是应该跟自己达成的和解。 02 关于爱自己 想起之前有个朋友在哺乳期结束之后,给自己列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每周看一本书,要减重20斤,要学完好几个课程。 我坦诚地跟她说:单独看每一个计划,都没问题。但放在一个列表里,就会有问题。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时间与心力。 她很认真地说:我觉得,我可以。 当她说那句我可以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她对自己在生育、养育孩子所花的时间有诸多的否定,她太想立刻回到20几岁心力满满的状态里。 我当下就跟她说:排的太满,只会让自己压力更大。你还有很多时间,不用急。 仔细一看,她的计划里,没有一个计划,是与爱有关。 男性很难理解女性的这种选择。 惟有体验过的人,方知那种,日日夜夜在小小世界里,紧密围着婴儿,抛弃全世界,抛弃过去一切欲望的委屈。 但最沉重的是,从此很多人,再没有回去过,再不曾与少女的自己拥抱过。 而诸多婚姻内的感情破碎,都是从这个阶段开始。 母亲与孩子成为紧密的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丈夫似乎成为工具人。 能从母亲这个神圣光环里出来,愿意解开绳索,能同时接纳母亲和少女同在体内,灵活转化的人,并不多见。 但也并不那么难。 成为母亲,不应该等于,放弃被爱。 中年以后的轻盈姿态,不是仅仅可以从瘦身所得,它更多来自于心念上的轻松。 放弃,看起来是一个轻松的选择,但在更深层,必定是更沉重的能量,因为那意味着—— 我决定活在不被滋养的婚姻里。出不去,也离不开,我对这段感情宣告了死亡。 我当然理解,她一定是经历过太多的失望,才有了如今的状态。 只是她看不见,她的kpi首要指标从来不是爱,而是需要完美妈妈,找到了一个完美爸爸。 然后,这个完美妈妈+完美爸爸的指标,双双无法达标。 我记得有一次,先生跟我提议说,我们一起去看个电影吧。我脑子里立马想到的是,儿子还有什么作业没完成,今天陪女儿的时间太少。 于是就很不耐烦的说,我没有空去啊,还有这么多事。他笑着说:你不是天天教导你的读者,要先做自己吗? 我瞬间就笑了。他不是心里没有孩子,他是希望我给自己放个假。 一个人想要知道生活的真实状态,无它,只用看自己的时间安排即可。 心里想了无数遍,却不肯花时间去做的事,就是一点都不重要的。 如果你总是把自己排在后面,是不可能感受到被爱的,因为你已习惯“没有自己”。 这就像,当很多人走到困境的时候,如果你问她,有什么意愿?很多人会告诉你,为什么xx不能改变?为什么xx不能满足我? 人一定是要先放过自己,才能开始有更多转圜的余地。 生活其实没有那么多必须做的事,也没有人可以承受你那么重的牺牲。 03 关于习惯 人到中年后,一切行为,已成习惯。 即便旁人无法理解,自己却已无法走出来。 朋友跟我聊起一个女友,家境富裕,却对自己极其苛刻。 因为多年全职在家,没有收入,就在自我开支上极其节俭。 旅游必须带着全家人,绝无可能自己出去玩;多年不买稍显身材的衣服,因为没场合穿;对自我的装扮、气质,更是早就放弃。 以致于,随着年龄增长,跟孩子出去,常被人误以为是家里的阿姨。 可在对自我节俭的同时,她对家人、朋友、亲戚却是无比大方、体面周到。 这样的反差,让朋友们都心疼不已,屡屡劝告,她却走不出来。 而后,她的境遇,更令人唏嘘。先生财产转移,早已出轨多年,却骗她公司破产,要求与她假离婚。最后,假离婚,成了真离婚。 当年如此持家,可能是美德。但曾经助你度过苦难的许多习惯,未来却会是你痛苦的根源。 对自己,不要觉得那欢喜太小就放弃,也不必花了点时间、花了点钱就立马愧疚。 既然是习惯,就可以更替、重建,选择权在你。 人不能致力于把自己活出最微小的光,还认为,这是在点燃别人。这个思维习惯,根源本质,不是高尚,而是“我不配那么光亮,别人才配”。 生命到后来的很多痛苦,都因后知后觉。 时时觉知,时时学习,时时转变,都是为了看清眼下,让自己去匹配当下之境。 生命的规则,必然是,谁都想要靠近真正有光芒之人,而非拼命燃尽自己的微弱蜡烛。 人活着,不是为了最终得到他人对你的歉意。 即便他最终对你悔恨,诚恳道歉,那也是因为无法面对自己的良心而已。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此生,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负责。 不要把习惯当成“我”。 习惯只是你自原生家庭承接而来,那不是你。 你既可养成这个习惯,当然也可以更换这个习惯。 不要对自己说,改变习惯很难。难的不是行为的改变,而是你难以相信“改了真的会更好吗?” 松开那些你拥抱多年的旧习惯,新的空间,才能产生。 每一本书,我都会在书中问类似这样的问题——你真的相信未来会更好吗?你真的决定要更自信吗?你真的想要开始喜欢自己吗? 这样的问题,似乎很多余,谁不想呢? 然而事实上,很多人内心深处真实的答案是——不。 想,还是真的决定、真的要,差异巨大。 真心祝愿所有的朋友们,新的一年,真的为自己做几个决定,真的去想、真的去要。 也许你跟自己说了无数次,等合适的时候再变吧,等孩子大了再开始吧,等退休了再开始吧。 为什么要等呢? 5分钟的爱,亦有5分钟的滋养。 不能大动干戈,那就先从点点滴滴的腾挪转换开始。 去爱自己吧,是实实在在的爱。 多一点放松,才可以走的更远。 点亮“赞”和“在看”,祝大家,心想事成。 (▲点击“END”查看相关推荐阅读) 作者:十二,治愈系畅销书作家。她的文字引领陪伴女性成为更好的自己。已出版《不畏将来不念过去》《贪心的女人更好命》等著作。新书《不畏将来不念过去2》正在热卖中。微信公众号:不畏将来不念过去微博:十二-不畏将来。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