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4影院免费在线看最热电视剧 https://www.3790.xyz 所谓最好的教育,其实就是给予孩子三样礼物: 谋生的能力,爱和接纳,以及健全的人格和阳光的心理。 作者丨可乐妈 前段时间,偶然看到了一则关于吴军博士的采访。 吴军,毕业于清华大学,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取得了计算机博士学位。 他曾是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担任过腾讯副总裁,还是个著作颇丰的作家。 但同时,他也是一位父亲。 为了帮助女儿申请大学,他曾走访过包括牛津、剑桥、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十几所顶尖名校。 这样的多重身份,让他在谈及各种教育问题时,总能抽丝剥茧、直指靶心。 在采访中,他这样说道: “中国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压孩子压得太紧,而是这三大问题:第一,以‘课本上教育’为主,在技能以外教得太少;第二,带着寻求‘标准答案’的思路在学习;第三,把考试和一时的成败看得太重。” 看了吴军博士的采访后,我一直在想: 父母总说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好的教育 是教会孩子谋生的能力 吴军博士在采访中举例道: “在美国跨学科竞赛中,不考你会不会编程,而是让你提出方案,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例如,美国许多基础设施是在二战后建立的,不少水管都会漏水。而全部更换一遍,需要一万多亿美元。有一次竞赛就根据这样的背景条件,提出了一个要求:制作一个方案,能够在比较便宜又不中断供水的情况下,解决水管漏水的问题。” 这个要求一出,不少孩子都懵了。 毕竟,在生活中,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好好学习就够了”。 所以事无巨细地包办一切,为孩子做好一日三餐、打扫房间、整理床铺,甚至连内衣、袜子都不让孩子自己洗。 却忽略了: 一个不懂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一点日常生活技能的孩子,哪怕成绩再好,将来也难以适应社会。 还记得神童魏永康吗? 11月17日,38岁的魏永康因病逝登上热搜,他的过往经历,也再一次被人提起。 魏永康从小聪明过人。 8岁时就连跳几级进入重点中学读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而他的母亲也打心眼儿里认定,只有好好读书,以后才有出路。 为此,她包揽了家中所有的家务,包括给儿子洗脸、端饭、洗衣服。 直到魏永康上高中时,母亲还在亲自给他喂饭。 然而,当魏永康独自一人去中科大读研,脱离了母亲的照顾后,他却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巨婴: 他不知冷热,经常大冬天还穿着单衣、拖鞋,在校园里游荡; 不会打扫卫生,把脏衣服、臭袜子扔得到处都是。 无法和老师、同学沟通,甚至不记得考试和交论文的时间。 最终,被中科大劝退。 不少父母总以为家务劳动是“琐事”,只有学习才是“大事”。 殊不知,那些被父母认为“浪费时间”的“小事”,却成了孩子人生路上的坑。 斯坦福大学前新生院长在TED演讲中提出: 一项历时75年的实验发现: 真正的成功者,往往是从小就具备处理家务类琐事的能力。 而那些以学习为唯一目的的孩子,短期内看似收获了分数、荣誉,但从长远的代价来看,他们都失去了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孩子,又要拿什么去与生活握手言欢呢? 教一个孩子做家务,便是教会他谋生的能力。 有了这种能力,孩子这一生都不会过得太糟糕,因为无论何时,他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拥抱生活的热情。 好的教育 是懂得因材施教 吴军博士在采访中提到了一个词: 追赶者。 在他看来,很多孩子都被培养成了追赶者,一直都在追寻“标准答案”,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照做。 可一旦前方没有参照物的时候,就不知道往哪跑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傅雷的小儿子傅敏。 教育家傅雷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傅聪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从小学琴。 小儿子傅敏见了,便想要模仿哥哥的成功,也跟着学音乐。 但好在他身后还站着一个充满智慧的父亲。 傅雷观察了一阵子后,告诉傅敏,他其实更适合做教育。 果不其然,长大后的兄弟俩,一个成了著名的钢琴家,一个当了优秀的教师。 其实,人生哪有什么“标准答案”。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或许不够聪明,或许不够完美,但他一定有属于自己的舞台。 而为人父母要做的,不是将孩子培养成千篇一律的模样。 而是保留孩子的创造性,因材施教。 在TED演讲《学校如何扼杀了创造力》中,著名教育家肯·罗宾逊提到了这样一个名字: 吉莉安·莱尼。 吉莉安是一名出色的舞蹈指导,曾指导过歌舞剧《猫》、《歌剧魅影》等作品。 然而,回顾吉莉安的学生时代,却发现: 当时她在学校的成绩和表现都是一塌糊涂,老师认为她无法集中注意力,经常坐不住。 因此,学校写信给吉莉安的父母,想要劝她退学。 但吉莉安的妈妈没有放弃。 她带着小吉莉安四处求医问药,最终,有一个医生告诉吉莉安的妈妈,这孩子没有生病,她是个天生的舞蹈家,应该送她去学舞蹈。 妈妈思索良久后,决定听从医生的建议。 走进舞蹈学校,妈妈和吉莉安惊讶地发现,这里都是和吉莉安一样的孩子,她们坐不住,只有在身体行动时大脑才能思考。 这些孩子就聚在一起跳芭蕾、打拍子、玩爵士乐。 后来,吉莉安考上了皇家芭蕾舞学校,并凭借出众的表现,成了一名独奏演员。 毕业后,她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还担任了好几部史上最成功音乐剧的导演、舞蹈指导,为自己积攒下数百万的身家。 可以说,没有妈妈的坚持和守候,就没有今天光彩熠熠的吉莉安。 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与其不顾自身情况地去追求高分,让孩子过上千篇一律的“标准人生”,父母倒不如换一种思路: 保护好孩子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将热情和天赋当作燃料,让他活成人间不一样的烟火。 好的教育 是培养一个幸福的人 吴军在采访中说道: “我看到了太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成才’,逼迫孩子做这做那,反而弄得孩子对读书没有兴趣,最后上了个好大学就算给家长交了差。更糟糕的是,一些孩子被逼得非常逆反,很不幸福。” 分数,一直以来都是很多父母最看重的东西。 孩子考得好,父母就眉开眼笑; 孩子没考好,父母就横眉冷对。 看似是为了孩子好。 实际上,这种充满压力的教育,却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腐蚀了孩子的内心。 江西九江,13岁男孩因成绩不理想,从14楼一跃而下,最终不治身亡; 陕西安康,一名17岁的高三女生,因一次模拟考试成绩退步,连写下13个“对不起”后自杀身亡; 大连理工大学,一名研究生因延迟毕业,在实验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事实上,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棵树,那么幸福力才是他们的根。 而其他的一切,包括成绩、分数和荣光,不过只是其中的一片树叶而已。 父母只重视叶的光泽,却忽略了根的健康。 最终得到的,只是一个枯萎的外壳而已。 想要培养一个幸福的孩子,关键是父母做到这几点: 1.允许孩子慢慢来 南方有一种很常见的植物,毛竹。 最初的几年里,毛竹的生长极其缓慢,当其他植物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时,却几乎看不到它的成长。 直到它的生长季,毛竹便会在不到半年的时间迅速成长,远远超过其他植物。 其实,有的孩子也是一样。 暂时的落后并不可怕,怕的是父母的催促和打击。 养育孩子,父母慢一点,耐心一点,持续地滋养,坚定地守望。 最终,自然会迎来孩子的厚积薄发。 2.夸奖孩子的努力,而不是成绩 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项实验,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学生进行长期观察。 最终发现: 如果表扬一个孩子努力、用功,那么将会给孩子一种可以掌控生活的感觉。 孩子们会认为,成功与否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反,如果只夸奖孩子的聪明,赞扬他们一时的成绩,就等于是告诉孩子,成功最重要的是天赋,是运气,唯独不需要努力。 这样一来,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会束手无策。 所以,对孩子付出的努力进行夸奖,其实就是尊重并承认孩子的努力。 但同时,也能接纳孩子的局限和不足。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他们更看重努力的过程,而不是总向其他人寻求认可和赞同。 3.接纳孩子的平凡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顾问朱永新教授在演讲中提到: “最根本的是要提升父母的教育素养,提倡‘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的教育理念。家长要把幸福还给孩子。”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遗憾的是,大部分人最终还是落入了平凡。 因此,放弃当第一名的执念,丢掉不切实际的期待。 比起一时的成绩,比起光鲜的履历,父母更应该追求的,其实是孩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请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来报恩的。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 “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陪伴和榜样示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所谓最好的教育,其实就是给予孩子三样礼物: 谋生的能力,是一个孩子独立的底气; 爱和接纳,点燃孩子的生命,让他们在相信自己、成为自己、丰盈自己的路上,变得更加坚强; 还有健全的人格和阳光的心理,陪伴着孩子走向远方。 教育好孩子,永远是为人父母最神圣的使命。 点个「赞吧」,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将这三样礼物贯穿孩子的成长,陪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