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token官网钱包 https://www.fskszx.com.cn/ 深夜刷到一条新闻,让我心脏都抽搐了一下。 一个孩子爸爸今年6月确诊再生障碍性贫血,11月脑出血去世了。妈妈怕给孩子留下阴影,一直瞒着他。 因为太长时间没见到爸爸,哥哥带着妹妹拍个视频给爸爸看时,两个孩子脸上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笑容,对着镜头大声地说了一句“爸爸我爱你!” 这句“表白”让人瞬间湿了眼眶。 屏幕前的我们都见证到这份爱,但孩子的爸爸却再也听不到了…… 很多人都说,这个时候最难过的就是妈妈了吧。 后面,孩子妈妈还透露道,她的大儿子已经有所察觉到爸爸离开了。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很难去接受死亡这件事,作为父母如何去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最残酷的真相呢? 但实际上,孩子往往比我们想象的厉害,他能敏锐地察觉到“善意的谎言”,面对死亡,有时候他们比大人更坦然。 我从妈妈们那儿还听到了这些故事: @2021: 去年回家我们一起给孩子外婆扫墓,六岁女儿就不停地问我:你会想你妈妈吗?你想她的时候怎么办?可以打电话给她吗? 过段时间又问:如果我死了,你和爸爸怎么办?有一次睡前和我讨论这个话题,孩子会止不住地流眼泪。 后来有一天,我们在散步回家的路上,她指着天上的星星和我说:妈妈你看,外婆正看着我们呢。 @YE: 儿子三岁时,奶奶去世。他稚嫩地跟我们说,奶奶种进了土里,变成一棵树长出来了。 还跟外婆说:我爸爸好可怜,没有妈妈了,以后你要当他妈妈关心他。 @静姐姐: 家里七岁娃对我说:姥爷死掉了,被装进一个木头的房子里,然后埋进了土里,天天浇水就会长出了一棵树来,他的名字叫姥爷树。 听完,我突然就没那么悲伤了。 @光芒万丈: 昨天,我四岁的女儿跟我说:妈妈,我老师都这么大了还有爸爸妈妈,你的爸爸妈妈怎么就死了呢?你只有你爷爷疼你了。 听她这么说,我心头一酸,然后故作轻松地说:不光我爷爷疼我,我也很疼自己的。 女儿说:我也疼你,我不会让你死的。 我哈哈大笑,赞她有超能力,她一脸骄傲,大概觉得她是妈妈的英雄吧。 我们总担心孩子无法理解生与死。但让人意外的是,孩子似乎有一套自己的哲学,来拆解成年人们都无法回答的问题。 中国人在传统上就很忌讳谈论死亡。古人也用“非知生,焉知死”来回避这个话题。 在孩子面前,家长应该如何跟孩子谈论这个沉重的话题呢?是该说,还是该瞒? 我曾经看到过很多人分享自己在小时候经历亲人离世的感受: 其中有很多被“瞒”的孩子,他们说没能好好告别是他们最大的遗憾,有很多人因为这样的遗憾一生都耿耿于怀。 杜江曾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提到,霍思燕最讨厌的食物是香蕉。因为她看到香蕉就整个人都不好了——会产生一种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涕泪横流,甚至逐渐无法呼吸。 霍思燕对香蕉的应激反应和她童年时妈妈离世有关。 妈妈去世的时候,霍思燕还很小。当她知道妈妈生命垂危的消息急忙赶回家时,妈妈已经不在了。 她进了家门之后第一眼就看到了妈妈的黑白遗像,下面放了一大把香蕉。当时年幼的她就把这种创伤的痛苦反应投射在了香蕉上。 此后,霍思燕再也不吃香蕉,就算是看到、听到“香蕉”这个名字都不行。多年过去,妈妈的骤然离世,依然是霍思燕心中最大的痛。 死亡教育重要吗?某种程度是需要的。 需要说明的是,死亡教育不一定能抚平死亡带给人的伤痛——因为就算接受了死亡教育,也并不能波澜不惊地面对亲人的死亡,以及面对的自己对于死亡的恐惧。 但是如果有死亡教育会让孩子明白,亲人离世带来的悲痛、对自身死亡的恐惧,是正常的,是每个人必将经历的。 在此基础上,才能稍微坦然地面对一下这个真相,获得一点平静。 如果我们正视了对于死亡的恐惧,孩子才会在我们身上学会面对死亡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在《爸爸去哪儿3》中,爸爸夏克立曾跟女儿夏天谈到过死亡。 他们家的宠物狗去世了,夏天问起狗狗时,夏克立坦然答道:“它死掉了,去了天堂。有一天爸爸也会离开你的。” 夏天哭着说:“等你死掉我也要死掉。” 夏克立的回答是:“不,你不必太早,我也不想太快去。狗狗会在天堂等我们,到时候我们还是可以在一起。” 这让夏天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 家长学会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讲述死亡,适当地给他们安全感,孩子才能学会慢慢接受死亡,尊重生命,快乐生活。 朵朵在五六岁的时候对死亡的话题很感兴趣,有一次她问我: “妈妈,你会死吗?人死了会怎么样?” “死,就是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变成她想成为的东西。”我回答。 “妈妈,那你以后想变成什么?” “妈妈以后想变成一颗星星,这样每天都能看到你啦!” 朵朵哽咽了一下开始大哭:“我不想让妈妈死,我想让你陪在我身边。” 这是我们第一次谈到触及生死的话题,她已经开始懂得生死的意义了。 我抱着她安慰了好久,一直跟她说“妈妈会永远爱你”。 我希望她能明白,死亡是生命的最后一步,它结束的是生命,而不是我们之间的爱。 “妈妈,我最喜欢你了,我要把你藏在心里!” “为什么要把妈妈藏在心里?” “等有一天妈妈去世了,我拿出来想。” 这样看,孩子已经接受了人一定会死的事实。 生是偶然,别是必然。 我们跟孩子谈论死亡,是为了让他明白:生与死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死亡结束的是生命,不是我们之间的爱。 只有在此基础上,孩子才有可能坦然接受死亡,并拥有继续快乐生活的勇气。 你避讳和孩子谈“死”吗?孩子问到死亡的时候你是怎么回答的?在评论区分享给我们吧!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