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秀交友 这是一个明星不敢轻易说话的时代。 面对镜头,他们的求生欲有多强呢? 王俊凯在蔡依林演唱会上无意说了句“这首歌听了让我有种想恋爱的感觉”,反应过来后赶紧连连向粉丝认错; 何昶希在直播的时候,拼命解释自己的打火机只是用来点蜡烛,而不是吸烟,甚至连吸烟两个字都不敢说出口; 张新成看到CPA不知道什么意思,慌里慌张去查手机,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知网后遗症”; 更夸张的是,周深不敢自称最可爱的天秤座,丁禹兮连帅哥都不敢认领。 场面过于好笑,但也有点可笑: 面对各种各样的“政治正确”,明星逐渐被迫成为宣传话术的提线木偶。 只有完美人设,没有流动的真性情。 又想到这回事,是因为我最近被一个女演员刺激到了—— 郝蕾。 最新一期《十三邀》里,她与许知远对谈,谈专业、谈爱情、谈原生家庭。 她完全敞开自己,对许知远说:你尽管问。 于是这一期,无论专业见解还是情感能量,在演员的采访中都极为罕见。 那股真诚和敏感,隔着屏幕,都喷涌出灼人的热度。 她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娱乐圈的虚伪与造作。 对话尚未进入正题,郝蕾向许知远分享了一个贵圈“冷”知识: 红毯活动过后,你跟前一天还聊得很好的明星寒暄,对方会装作不认识你。 即使没有媒体,也没有观众。 郝蕾到现在也没搞懂这里的门道: 是怕自己仪态不好?还是怕破坏了苦心经营的高大上形象? 她无法理解这种“假”。 接受采访时,她刚从《我就是演员3》当完导师回来。 谈及感受,仍旧是: 我觉得大部分的人不真实,而且他们已经习惯了不真实。 “演员你要不真实怎么演呢?” 假,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人际交往障碍。 而是行业性的问题:中国的演员群体怎么办? 如果每个演员都安享于一个浮华的迷你王国,沉醉于名利的泡沫假象。 那还有表演的专业性可言吗? 《演员3》里的表演问题,几乎都在反映“假“的问题。 偶像的假模假式,成熟演员的设计感,都是因为他们离真实的生活越来越远。 不了解人,也不了解人性。 比如彩排《驴得水》时,盛一伦的吵架戏一看就是个平时不太吵架的人在硬演。 郝蕾上去一模仿一示范,问题在哪一目了然。 所有的导师里,郝蕾永远是最直白敢讲的那个。 王自健表演时一直抢导演的活儿,乱改戏,控制其他演员。 舞台呈现后,导师纷纷批评他杂念多、设计感强。 但王自健听完还是强行解释、自我辩护,郝蕾忍不住直接开炮: 你不太好沟通,王自健。 对女团成员金子涵,她更是奉劝她回去继续搞唱跳,“你不是做演员的材料。” 伤人吗?伤人。但这些都是真话。 不仅对他人,对自己,郝蕾也一样坦诚。 在博客时期,她就写过:我的人生没有秘密。 不管是情史还是生平,她不等别人猜测、主动爆料。 郝蕾2012年认爱前夫的微博 一方面,她有自信没有做过任何不能公开的事情; 另一方面,她自觉好演员就是要完全敞开、且内心有一部分是特别纯洁的。 在她的代表作中,郝蕾贡献了大尺度的全裸戏份。 媒体一直渲染,裸戏是造成她和时任男友邓超分开的主要原因。 郝蕾后来澄清,分开不是因为一部戏,而是爱情本身就有问题。 但这部电影一度成为她的一个爱情测试: 她会带历任男友去看这部电影,然后观察他们的反应。 “他必须知道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真正的演员。” 真正的表演,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精神的裸露。 只有内心纯洁的人,才可以承受。 郝蕾的真实,吓到过很多人。 但也许和那个红毯故事一样,因为不真实的人太多,才显得她是异常的那个。 在中文互联网,郝蕾有一个头衔——“中国最被低估的女演员”。 让她成为影迷心中一代文艺女神的电影,无法得见天日。 论专业奖项,也只有《第四张画》给她带来了一座“金马最佳女配”。 入行30年来,产量不是很多,而且早年演过很多不知名电视剧。 但是一谈到演技派,郝蕾似乎都能位列观众心中名单的前几位。 我一直觉得这是个有趣的悖论: 当一个演员反复被冠以这样的标签,她还怎么算得上被低估? 看了《十三邀》,我想,她被低估的或许不是演技,而是对演员和表演的认知。 早前,郝蕾出圈的都是她那些犀利金句: 炸裂演技是一个表演专业的大二学生就能做到的。 一个成熟演员如果还在炫耀这些入门级的东西,其实是在拿低级审美糊弄外行。 掐头去尾的句子,很容易为她招致非议,显得她自大。 但是在一个小时的相对完整的呈现下,你会感受到,什么是一个演员的专业性见解。 这不是扯几句斯坦尼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整几个诸如“信念感”“神秘感”这样笼统的词汇就可以。 而是从生命体验中来,到表演理念中去。 《春潮》里有一段戏,女儿被母亲的冷言冷语刺激到伸手去抓仙人球,然后麻木地看着自己被扎得鲜血直溢的掌心。 仙人球当然是假的,但是“痛感”却直抵人心。 演绎的方法来自对人物的理解。 郝建波这个角色,单亲家庭长大,又成为了单亲妈妈。 郝蕾赋予她的关键词是,“间离”。 因为一个痛苦太大的人,不保持冷漠和抽离,根本无法生活下去。 郝蕾一直坚持一个理论: 表演演得不是戏,而是人。 所以,演员的使命就是诚实地生活,自身经验和你观察到的经验都是在为人的丰富性添砖加瓦。 为什么好演员可以做到面无表情却可以传情达意? 因为她作为人的质感和层次已经在那儿了。 郝蕾从不怕袒露自己的野心:进入表演教科书。 她不仅仅希望成为一个好演员,甚至是一个时代的好演员。 敢这么说,因为她真的以此为目标。 在这个浮躁的行业,她始终有一份觉知和自省在监督自己。 大众对郝蕾充满文艺小众化的想象。 她拒绝这种标签。 事实上,不是她主动小众,而是在这个行业环境里,她和她所代表的专业被边缘化了。 她并不着急或者自怜,而是可怜行业本身: 我认为他们是不幸的。 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知识,也不懂什么是衡量好演员的标准。 这句话,让我们见识到了,什么是专业的自信。 谈起表演,郝蕾的见识深度,让人充满惊喜。 但整个采访最好看的地方,却是她失控的部分。 谈及原生家庭,那个15岁就外出闯荡的缺爱小女孩又在郝蕾身上复活。 郝蕾的爸爸是个军人,又是山东大家庭的长子。 于是身为独生女儿的她,从小到大都被当做一个男孩养,并立志要成为家族里最有出息的小孩儿。 生活中独立好强惯了,于是在亲密关系中又报复性地依赖。 这让本就身为天蝎座、敢爱敢恨的郝蕾,在爱情中更加让人接不住。 2019年,郝蕾二度离婚,距第一次婚姻终结正好十年。 在她最痛苦的时候,父亲没有任何安慰,还是继续教育她。 这次,郝蕾终于暴露出此前从未有过的脆弱,向父亲索要一个拥抱。 但父亲只是吼了一句:拥抱有什么用!? 郝蕾当场泪如雨下。 “孩子懂事父母就不懂事。” 从小到大,自己没让父母操过心,但是自己却无法在父母这儿寻找到任何认可和心灵上的依赖。 郝蕾采访当天很开心,她说“直到今天早上我才觉得我和我爸如此之熟悉,仅仅是今天早上。” 她特意强调,“一点不夸张,一点不诗意。” 原因是,三天前她带父亲体检,查出来了“肝占位”。 意味着他有可能罹患恶性肿瘤。 父亲生病后,郝蕾想像正常女儿那样安慰父亲,很简单,但是她却做不到。 因为自己不是那样被养大的。 直到那天早上,她给父亲买了一个温灸和刮痧的工具,对方居然同意了。 “我爸突然变得好听话。” 而郝蕾自己也第一次问出了那句:爸,疼吗? 父亲的权威在逐渐消解的同时,他的生命力也像植物一样日趋枯萎。 对于一个女儿而言,这种感受,是苦甜参半的。 人生首次的父女和解,让郝蕾感到由衷的开心,也让她想起了痛苦的往事。 挥泪如雨的她,以脆弱到一种近乎醉酒的状态,请求一吐心中积郁多年的内伤。 “我想说一些细节,老许。”受访者居然反过来要求自曝。 还好,许知远没有消费郝蕾的痛苦。 在受访者理智溃败的时刻,许知远保持了一个采访者的体面。 那句充满善意的“我们私下聊”,像一个卫生员压住了受伤战士向外喷涌的血浆,拢住了理智溃堤后当年那个小女孩痛苦的灵魂碎片。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这一幕,太好哭了。 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打压式教育,给子女的成长如何带来永远无法磨灭的创痛。 让我们看到一个自信、聪明的女性卸下盔甲、暴露脆弱后的动人。 以及一方无所保留、一方主动保护的交谈,所彰显出的人的魅力。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