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腾大直播间嘉宾——叶娃,微信创始团队成员,现任腾讯微信支付产品总监。2009年毕业加入腾讯,经历了微信成长全过程,曾深度参与微信支付、公众平台、游戏中心、卡包等产品的孵化。在产品策划、运营、行业解决方案上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凭借对社交产品的深度思考和对商业经营的细致洞察,推动微信支付从无到有、不断前行,成为业界领先的支付产品。 本文根据嘉宾分享整理而成 完整版请点击以下视频
一、一切从简单开始 移动支付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并非一个新事物,从2000年开始,便逐渐出现了网关支付等形式的移动支付产品,快捷支付的出现更是让第三方支付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13年,随着公众平台、朋友圈、表情商店、游戏等线上产品的发展,再加上线下扫码场景和需求越来越多,微信平台涌现出大量的支付场景,这也是微信支付诞生的原因之一。 此时,市面上的支付产品非常复杂。就支付渠道而言,包括了余额、银行卡、电话卡等形式。为了让产品更为简单,微信支付采取了更简单的方式——直接绑定银行卡。于是,微信支付第一个较为独特的demo产生。 但微信负责人张小龙认为,微信支付在体验上仍存在两个有待优化的问题:一是验证码问题,当时快捷支付的使用流程为用户输入密码然后接收验证短信,输入验证码完成支付,张小龙希望能够把短信验证这个环节去掉。二是密码问题,当时支付工具的支付密码普遍采用英文数字混合的形式,张小龙希望能够像ATM一样使用六位的数字密码。在产品团队的努力下,这两个需求得以实现。也正是因为这两项优化,微信支付变得流程简短、操作便捷。此外,为了让银行卡样式更为简单,微信团队将半张银行卡作为银行卡的展现形式。
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并且想象它未来的样子是十分必要的。 二、几个小发现 1.微信红包 刚刚诞生的微信支付虽然因为流程顺畅而拥有极强的口碑,但依然深陷场景不足的困境。微信支付团队一直在探索丰富场景的途径。有一天,腾讯联合创始人Tony将一些微信团队成员拉进了一个微信群,希望能够趁着春节做一个红包产品。Tony提出依托微信群,做一个红包产品,将10块钱分为100份,每人领0.1元,红包领不完还可以转发到其他群继续领。 Tony的这一提议让我联想起腾讯年初八“刷红包”的传统,每年发“开工利是”时,会在红包中随机放入不同金额的现金,这种不确定性让领红包的人充满期待,也引起了相互比较,产生话题性。我希望微信红包也能够让用户感到惊喜和好玩,在收到红包之后也能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发红包的行列中,让红包像击鼓传花一样传起来。于是,“拼手气红包”便这样诞生了。 起初,微信红包是一个H5产品,使用公众号向用户推送领取通知。为了让用户体验更好,张小龙提出把微信红包做成原生功能。他希望通知用户的行为不通过公众号推送这种比较重的模式,转而采用群内通知,并且提供快捷跳转入口,既不打扰用户,又不割裂产品体验。随着产品交互的调整和央视春晚“摇一摇”活动的进行,微信红包迅速向三四线城市下沉,用户活跃度显著提升。
做互联网产品时,经常思考怎样把线下的场景搬到线上去,会有更棒的解决方案。此外,要打造一个成功的产品,就要用手术刀一般精细的技法去雕刻产品。 海外充值 抖音充值香港 代充平台2.刷卡支付 起初,使用微信支付时需要先跳H5,再拉起收银台。有一次我在坐大巴过程中,想要给手机充值,但因为大巴车速过快,导致网络信号差而拉不起收银台,于是萌生了将H5转变为原生支付的想法,减少前端网页加载和用户的交互。开发团队迅速把原生支付做了出来,解决了弱信号环境下的支付问题。但当我前往大商场购物时,发现在这种人群密集的封闭空间里,完全没有信号支撑打开微信支付。但是虽然用户的手机没有信号,可商家的pos机是联网的,于是,团队便将产品改为让商家先通过云端验证后进行扣款,待用户联网时再通知用户,优化了用户无网或弱网下的离线支付体验。时至今日,付款码已经成为用户的主要支付形式之一。 用户看到的付款码是极为简单的,但研发过程中团队却需要不断同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