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数据 “拆字一喷,喜提大奔”,这是网络上大家对“拆迁造富”最简明而达意的形容。确实如此,过去十多年,一提到拆迁,大家潜意识里就会和“暴富”、“暴发户”等词联系起来。尤其是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土地的稀缺性造就了房屋极高的拆迁价值——一旦老楼破屋被纳入棚改拆迁计划,就意味着被拆迁者获得了逆天改命的机会。 事实上,在棚改政策出台的十几年间,吃拆迁福利,依靠拆迁赔偿金实现财富自由的人更是比比皆是。“拆迁一夜暴富”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深圳的白石洲。21世纪财经报道,2019年白石洲拆迁,一夜诞生了十几个亿万富豪和一百多个千万富豪。三十年前造价不足40万的房子,拆迁获得的赔偿金额竟然高达6000万之多。 棚改拆迁始于2009年,最初只是针对中国国内煤炭采空区、林场、农垦及华侨农场中棚户区进行大规模改造。2012年,《棚户区征收标准》被制定出来,自此城镇中历史遗留的集中成片危旧住房、破房烂院也被纳入棚改拆迁。彼时推行的是棚改1.0模式,即实物安置。但2015年后,为了实现快速“去库存”任务,棚改2.0模式被发明创造出来——棚改拆迁不再进行实物安置,而是以货币化安置为主导。即拆迁直接补偿现金,被拆迁户再到市场上按需购买商品房。 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可谓“一石三鸟”:既解决了开发商的库存严重积压问题,也解决了地方拆迁资金问题(抵押补充贷款),更使得数以万计的破屋烂院的居民获得了“翻身”的机会。老旧房屋拆迁获得巨额现金补偿,这些人不仅住上了干净高大的楼房,同时腰包也变得鼓鼓囊囊了。 棚改本质上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安居工程。住建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10年,棚改总开工量高达3300万套,累计帮助超过1.2亿人“出棚进楼”,实现了帮助困难群众改善居住环境的目标,更底补上了房地产发展的短板。不仅如此,棚改还有效扩大了需求,可谓“一举多得”。 但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能只看好处,不提弊端。棚改虽然颇具优势,但也存在显而易见的“副作用”。首先,棚改拆迁的代价太高,尤其是货币化安置补偿政策,比实物安置政策的成本高出了30%,这无疑耗费了大量的公共资金;其次,棚改在某种程度上拉动了房价上涨,尤其是三四线城市过去这一轮房价上涨,棚改拆迁“功不可没”;再者,近年来,伴随着各地棚改拆迁规模大增,借棚改之名大肆发债,获得长期低息贷款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事实证明,民生棚改已经越走越偏了;第四,长久以来棚改拆迁的造富神话,催生了很多专业购买老破小“博拆迁”的投资炒房行为;更重要的是,“大拆大建”也会造成大量的拆迁纠纷。 基于棚改拆迁的“副作用”,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和数以万计的普通购房者,都在奋力发声呼吁“叫停棚改拆迁”。事实上,过去这三年多,国家层面也确实做出了一系列对棚改拆迁“踩刹车”的动作:其一、2018年,国开行收回了地方的棚改审批权限;其二、2019年,住建部副部长黄艳首次发声表态,未来在城市更新改造中,要尽量避免“大拆大建”和“一拆了之”;其三、国务院“十三五”提到了“三年棚改攻坚计划(2018、2019、2020)。 此外,不得不承认,最近两年多地都在鼓励“微改造”(旧改),而不是“全面改造”(拆迁)。比如深圳和广州,已经完成了相关的立法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微改造”模式也确实比棚改拆迁更胜一筹,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资金问题,而且能较好地保存旧城原有风貌,为城市留住时代的记忆。无疑,相较于推倒重建,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是一种省钱省时的最优解。 基于此,很多人认定2020年是棚改拆迁的最后一年。不仅如此,近期网络上也到处充斥着“拆迁已全面停止”的言论。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拆迁并未全面停止,2021年多地仍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棚改拆迁。有三点可以证明: 第一、2021年初,住建部公布半年度重点工作机会时就提到了“稳妥推进棚改工作”事项; 第二、虽然2019年,局部地区就针对库存严重不足、房价有上涨压力的城市停止了棚改,2020年棚改的总量由2018年626万套的体量滑到了209万套,但是棚改并未全面停止; 第三、今年前6个月,发改委已经下发了三批财政补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保障性安居工程款),用于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改和公租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总资金额高达959.89亿。其中有1/3用于支持棚改;第四,各省市已相继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的棚改拆迁落实情况。比如贵阳,截止6月份,棚户区改造已有19个项目完成土地出让,38个棚改项目部分启动。 所以,综上所述,2021年拆迁并未全面停止。不仅如此,从住建部高层释放的信号来看,不止今年棚改拆迁不会全面停止,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棚改拆迁也不会彻底结束。原因有两个:其一、拆迁是城市更新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随着时间的更迭,房子在变老变旧,危房不能住人,无法修葺完善,最终的归宿之一一个,拆除重建;其二、拆迁虽然副作用很明显,而且近几年国家也在有意推行“旧改”新模式,但是若让居民自己选择,绝大多数人还是希望更彻底的更新方式:棚改拆迁。 事实上,在2020年底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住建部副部长黄艳就明确表示:棚改货币化安置不搞“一刀切”。换言之,未来棚改与否,要因城而异,是否继续施行“货币化安置”政策,也要因人而异——国家原则上是希望回归“实物安置”为主导的局面,但被拆迁居民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此外,在政策吹风会上,住建部副部长黄艳还“一锤定音”确定了:2021年起,3类房子仍然可能“全拆重建”。这意味着今年起3类房子或又吃香了: 第一类:迫切需要被拆掉重建的“危房” 这类房子为什么依然会全拆重建,不需要过多阐述原因,相信大家也能明白。因为这类房子本来就是棚改拆迁政策服务的主要对象。迫切需要被拆掉的危房,不仅不能住人,而且随时都伴有安全隐患。所以,对于这类符合棚改拆迁条件的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住房,不仅今年要继续全拆重建,未来依然还会全拆重建,因为这是解决隐患的最好方式。 如何界定“危房”?以深圳为例,2020年3月13日公布的《深圳市危房重建规划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就有明确指引:“危房”是指具有合法房屋权属证明文件,由市房屋安全主管部门列入名录的房屋安全鉴定机构鉴定为危房、且鉴定报告提出的处理意见为整体拆除的房屋。 如上所述,房子一旦被界定为“危房”,那么很快就会纳入拆迁重建,毫无疑问这样的“危房”又吃香了。因为住建部已经确定“危房”属于全拆重建的种类之一,这无异于是在拿砖头换黄金,房产不仅会获得重大资金补偿,原住居民还可能获得分新房的资格。 第二类:“阻碍”城市新规划的房子。 不夸张地说,我们现在的很多城市的开发建设,都是基于几年前甚至是十多年前的城市规划。换言之,很多城市发展的宏图早就被规划好了。但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随着城市领导班子的更新换代,城市的规划也会迎来巨变。这种情况下,很多原有的规划就要发生改变,比如适度引进医疗、教育、高铁、地铁、商业、公园等配套建设。规划改变,就必然会产生“阻碍”城市新规划的房子。对于这类房子,等待它们的结局只有一个:拆除重建。 如果你家的房子,真的属于“阻碍”城市新规划的房子类别,那么恭喜你中大奖了,你家的房子又吃香了,因为你家的房子要为城市发展做突出贡献了。而且按照以往的经验,国家通常都会对划入拆迁的居民给予高额补偿,很多地方还会给原有居民分配环境更好、配套更好的新房,以及新房未落成前的租房补贴等。总而言之,这算是一个“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 第三类:黄金地段,有拆迁价值的房子 未来5年,棚改的规模将大幅下跌,而旧改将会是城市更新的主流方式。实际上,2020年4月份,住建部已经明确,未来5年将完成主要针对全国2000年以前建成的17万个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棚改”日渐式微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代价太高,成本不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除去棚改拆迁对被拆迁户的高额补偿外,实际上过去这些年,地方还会给开发商让渡一定的利益。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其二、棚改不利于楼市大局稳定。因为棚改是消灭供给,增加需求,理论上是有助于拉动房价上涨。 随着未来“政企合作”模式的终结,以及“旧改”的快速推进,未来开发商将对大多数老城区住宅的全拆重建失去兴趣。归根结底是利润无法保障。不过对于一些重点城市的黄金地段,极具拆迁价值的房子,开发商仍然会很感兴趣,甚至会进行哄抢。尤其是四大一线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黄金地段的房子,开发商哄抢的概率更大。比如去年四季度上海杨浦区的一宗土地,吸引了十多家头部房企竞拍了一百多轮。 土地遭开发商哄抢,本质上是地段优势的体现。尤其是黄金地段,极具拆迁价值的房子,无疑更是开发商们竞相追逐的对象。对于这类房子,一旦纳入拆迁,它的价值将迅速放大,被拆迁户获得高额补偿金的概率也更大,这类房子也会变得更加吃香。如果你家恰恰属于这类房子,那么恭喜你,你的命运可能要改写了。 综上所述,棚改拆迁并没有全面停止。而且真实情况是,棚改拆迁在很多地方仍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即便是旧改已经提上日程了。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拆迁无可取代;另一方面是拆迁也是老百姓认可的方式之一。正如专家朱海斌所言,棚改是实打实的惠民政策,近年来棚改拆迁之所以不受待见,本质上是政策不够规范。未来对棚改拆迁政策稍加修饰,它依然可以造福于民。毕竟过去十年,棚改拆迁已使得全国超1.2亿居民“出棚进楼”,这背后是数以亿计的国人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单凭这一点,我们就无法全盘否定棚改拆迁的正面价值。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