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工格栅 https://www.sdhuiseng.com/ 在今年6月份,老覃写过《1951年,一批史料在长沙某民居被发现,内有毛主席首次用兵的记载》一文,讲的是:1951年,政府工作人员对曾担任过湖南一师校长的孔昭绶在傅家洲的故居进行修葺,在房子的夹墙中发现了孔昭绶亲笔撰写的《一师校志》。毛主席从1913年开始,到1918年,在湖南一师读了五年书,并且,是该校出类拔萃的好学生。因此,这本《一师校志》里记录了不少关于青年毛泽东的事迹。 其中,最让人拍案叫绝的一则记录是:青年毛泽东曾带领学生志愿军使用攻心计、疑兵计赶走了驻扎在距离一师不远的北洋军阀混成旅约3000多残兵败将。 孔昭绶在该条记录上写下的批语是:“毛泽东通身是胆。” 毛主席曾在延安与同是湖南一师的同学萧三追忆过这件事,笑称这是自己平生第一次搞军事。 此外,青年毛泽东曾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过论文《体育之研究》,倡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他本人跟随学校的外籍老师学过西洋拳术、击剑。 这击剑术中,包括重剑、花剑。 他还学过武术,练过棍术,甚至还自编了27节《六段运动》。 另外,他还是学校运动场上的运动健将,打篮球和踢足球都是绝对的主力。 因为身材高大,他在公开的足球比赛中专司门将之职。 当年曾与毛主席对阵踢过球的陈子展回忆说:毛主席踢球时认真、果断,对方球员射来的球很少能逃过他的“十指关”,双方队员们很佩服他,称他是“足球健将”,说他是长沙最好的门将。 所谓“静若处子,动如脱兔”。 毛主席在运动场上的表现如此出色,却不能掩盖住其文质彬彬、恭谦温秀的本色。 很多人都说毛主席是“男生女相”。 老覃觉得这话有些道理。 现在拿毛主席的相片和他的母亲文氏的相片比较,不难发现,毛主席是更多地继承了母亲的基因。 1926年,郭沫若在广州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就引用了太史公对留侯张良的赞语“状貌如妇人好女”来形容毛主席。 他在日记中这样描画毛主席,说毛主席目光谦抑,脸皮嫩细,说话的声音很低。 因为青年毛主席说话的声音太小,他还感叹说:“在革命党人中,而有低声说话的人,倒是一种奇迹。” 毛主席评价自己的诗词创作,自称可以婉约,也可以豪放。 豪放自不待言,他的《沁园春·雪》《念奴娇·昆仑》都是“推倒一时,远迈苏辛”之作。 但他的《虞美人·枕上》《贺新郎·别友》,也的确可媲美于秦观、柳永等人的作品。 如果不论其人之行,单看其人之表,则外表温秀的毛主席能写出《虞美人·枕上》《贺新郎·别友》这种婉约诗词,可一点也不奇怪。 但毛主席的本性是豪放的,他是我党最早喊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人,他是我党第一个敢直言要上井冈山与“山大王”交朋友的人。 他自己坦承,在性格的形成上,受父亲的影响很多,自小就是“性如烈火”。 1936年,他在保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毫不隐讳地说:“我少年时代、青年时代,也是听到说坏话,就一肚子火气。” 他还回忆了13岁时因一事与父亲争执,各不相让,最终在母亲的劝和下才得以平息。 但是,毛主席很注重自己的品行修为,但凡发现有缺点,就尽力改正。 对于自己性格刚烈、急躁这一缺点,他在《讲堂录》写道:“小事不谨,大事败矣。” 他尤其善于在逆境中磨炼自己,加强自己的修为。 在江西开辟苏区时期,他所坚持的正确主张同“左”倾路线格格不入,曾陷入了长时间的孤立痛苦之中。 但他从不自暴自弃,而是当作一种磨炼、一种洗礼。 也正因为有了这一段磨练,贺子珍说:在遵义会议以后,润之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得更加沉着、练达,思维更加缜密、周到,也更善于团结人了。 著名学者梁漱溟在1938年1月到了延安,经过和毛主席数天长谈,对毛主席的人格魅力佩服得五体投地,自称“心中的烦闷一扫而光”。 著名作家严文井在延安也和毛主席有过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 长谈结束,从毛主席的窑洞里走出来,他当时的心思是:这个人呀,现在他让我为他去死,我都干! 著名翻译家傅雷在1957年3月12日听了毛主席在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后,忍不住写信给儿子傅聪,直呼毛主席的讲话“真是艺术高手”。 都说毛主席是百年难遇的奇才,但是,没有谁的才能是天生就有的,都是经过后天的磨炼来的。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