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巨匠陨落 核弹专家于振海在沈阳辞世

2021-07-13| 发布者: YY资讯网|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于振海家属供图7月11日,曾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于振海在沈阳辞世。于振海家属供图经......
发稿平台 http://www.hqjfu.com

  

  于振海家属供图

  7月11日,曾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于振海在沈阳辞世。

  

  于振海家属供图

  经历隐姓埋名生活根植祖国西部

  1931年5月14日,于振海出生于新民。1958年,27岁的于振海从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化学系毕业。正值青春年华的于振海被分配到北京第九研究所(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开始了他精忠报国且隐姓埋名的一生。

  中国开始研制核武器之后,经过一番选择,中央决定在某区域建设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1960年,由于工作优秀、表现突出,于振海被抽调至基地参加筹建准备工作。同年,于振海返回(国家)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继续从事核武器研制、实验的相关工作。

  1964年,九所的科研人员分批搬迁至我国西部的某核武器研制基地,于振海作为第一批科研人员,踏上了那片凝聚着无数科学家心血和岁月的热土,这里被称作科技人才的摇篮。正是在这里,于振海开始了大半生的研究、试验和生产技术工作。

  同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核试验的成功,是中国人民加强国防、保卫祖国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对于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重大贡献。

  于振海的工作都是在高度绝密下进行的,直到1985年,他才再次返回家乡辽宁。

  

  于振海家属供图

  追忆在女儿的记忆里父亲回家就是过年

  在数十载的核研究中,于振海与西部结下不解之缘。这里也是于振海老人的女儿于锦出生、成长的地方。

  “那时吃的多是粗粮,刚开始咽不下去,需要拿热水送。粮油限量供应,只能自己种一些土豆充饥。”这是于锦对当时的回忆,“艰苦,却又朝气蓬勃,不知为什么,这里的人们总是充满了欣欣向荣的生命力。那时候不懂,现在明白了,因为大家心中有信仰。”

  说起对父亲的印象,于锦说了一个词“神秘”。

  “说实话,我童年对父亲的印象是很模糊的。他长期不在身边,偶尔见到,既有着血缘上的亲切,又有着一种莫名的陌生感。”于锦回忆说,“只记得他每次回来,都会像变戏法一样掏出糖果、小饼干等当时非常罕见的小零食,让我觉得每次父亲回来,家里就好像过年一样。”同样,也是因为父亲的“小恩惠”,让于锦成为了左邻右里受欢迎的孩子王。

  

  于振海家属供图

  家风精神上的传承韧劲影响后辈成长

  于锦形容父亲的第二个词是“特殊”。虽然由于保密要求,于振海的工作内容上不禀父母,下不告子女。他把国家放在首位,把保密纪律刻进心里,即便是退休在沈后,也不提工作的事。而那时,还是孩子的于锦从来不知道“不着家”的父亲在忙些什么,“可当时年龄小,也没怎么往心里去”。

  虽然与父亲接触不多,但父亲的精神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于锦。“父亲严谨、认真、执著、求实,而且有一种不达要求决不罢休的韧劲儿,这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当我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想要退缩的时候,眼前总是能浮现出父亲的谆谆教诲,朴实温暖又充满了厚重的期望和力量。”

  

  于振海家属供图

  缅怀巨匠虽然离世但光芒永存后世心中

  弹指间,数十载已过,于振海进入了耄耋之年。或许是前半生透支太多,老先生的身体每况愈下。

  2021年6月30日下午,老先生住进了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虽然我们都想要尽量留住老先生,可作为医者我们都知道,属于老先生的时间,不多了。”老先生就诊所在科室主任邓俭说。院方全力以赴,安排病房,24小时巡护,还在老人的房间内布置了鲜花,希望老人能够渡过难关。

  “老人家,我代表医院的工作人员来看望您了,我们都记得您,您安心养病,我们都在!”当住院部主任岳艺带着鲜花,伏在于振海耳边轻轻问候的时候,已经不能说话的老人转了转眼球,泪水顺着眼角缓缓滑落。看到这一幕,在场的医护人员也都禁不住默默流泪。“能为于老服务是我们的荣幸。”邓俭说。

  在于锦及全体医护人员的心中,总希望时间可以慢一点……然而,现实是残酷的,7月11日下午,于振海停止了呼吸。

  或许在于振海的心中:他用毕生心血守护的祖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他和同事们所研究的核武巩固了国防;今日的美好让他这一生的默默付出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YY资讯网 X3.2  © 2015-2020 YY资讯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