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上甘岭位于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本来是一个只有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籍籍无名,却因为一场战役而名扬天下,彪炳史册。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展开血战,上甘岭战役的主要阵地由597.9高地、537.7高地和五圣山主峰组成。中国军方以战争发生地村名将其命名为“上甘岭战役”,美国军方以战争发生地主要阵地地形将其称之为三角山战役。 597.9高地由东北和西北两条山梁组成,好像英文字母V,又像是个三角形,所以被美军形象地称之为三角形山;537.7高地(美方称狙击兵岭)是两个南北相对形同驼峰的山岭,南山被美军占领,北山则在志愿军手中。 上甘岭战役有几个特点,让它成为世界有名望的权威军事院校教材的经典案例。 第一,异常惨烈。上甘岭战役的阵地仅是一块长仅2700米,宽1000米,不足4平方公里(约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敌我双方在43天内一共投入10万兵力激战,开战第一天中国军队(守方)死伤550人,联合国军(攻方)伤亡1900人。之后双方反复拉锯,均打红了眼,战役结束共伤亡40600人。克拉克说:“这是朝鲜战场的凡尔登”;林彪说:“上甘岭是肉磨子!” 第二,空前激烈。上甘岭战役是尸山血海,绞肉机”式的血腥战场,战斗空前激烈。联合国军先后投入3个步兵师的8个团又2个独立营和空降兵1个团,火炮324门,坦克181辆,飞机约100架,总兵力6万余人,志愿军先后投入第15、第12军3个师又1个团,火炮133门及工兵营、担架营等,总兵力达4万余人。 在上甘岭战役中,敌人对志愿军两个高地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共倾泻炮弹190余万发,最多一天30余万发;共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投弹5000余枚,最多一天出动250架次,投弹500余枚。 激烈程度世所罕见,美军不相信自己拥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就拿不下小小一个上甘岭,志愿军“不蒸馒头争口气”,不相信自己连一个小小的阵地都守不住,双方杀得难解难分。美军使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的炮兵火力密度,将上甘岭志愿军坚守的阵地削低两米,岩石坑道炸短了三四米,寸草不生,志愿军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29次,击退敌营以上规模冲锋25次,营以下冲锋653次,最后守住阵地。 上甘岭战役创造了令美军感到极其可怕的伤亡数字(伤亡25498人,伤亡率在40%以上),志愿军从此成为美军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靥。 第三,意义非凡。上甘岭战役奠定了朝鲜的南疆北界,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了38线附近,美军被打怕,自此再也没有向志愿军发起营以上级别规模的进攻。志愿军用血肉之躯铸就一座人类勇敢精神的丰碑。 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天上没有出现过一架我们的飞机;我们的坦克也没有参战的纪录;我们的火炮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是敌方的四分之一,美军总共发射了190多万发炮弹,5000多枚航弹,我们只有40多万发炮弹,而且几乎全是后期才用上。当年的美国随军记者贝文·亚历山大写道:“(中国)部队进攻时,通常主要依靠轻兵器、机枪和手榴弹。只有对付最有利的目标时,才肯动用迫击炮。” 可我们可爱的战士,从不会向祖国讲条件,没有任何奢求,一息尚存就绝不会放弃自己的阵地,正是用这种大无畏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上甘岭成为五六十年代英勇顽强的代名词。 第四,军功章无数。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部队涌现了大量的战斗英雄和功臣,是解放军军魂的巅峰。集体方面,参战的主力军15军有200多个连、排、班单位获集体嘉奖;个人方面,15军一等功以上英模名册足足有400多页,共有12347名三等功以上功臣,占该军总人数的27.5%,其中特等功45名,一等功137名。上甘岭战役由十五军负责指挥,15军45师伤亡最大,师长崔建功在接受任务后直接向志司立下军令状:“打剩一个连,我去当连长,打剩一个班,我去当班长。只要我崔建功在,上甘岭还是志愿军的。” 全师共有27个步兵连,其中有16个连两次打光重建,一个3次打光重建,全师65%以上的连营军官,89%的排级军官,100%的班长、副班长伤亡,有的班甚至换了6任班长。 其中,135团5连也参加了上甘岭战役,几乎伤亡殆尽。可是,她却成了上甘岭战役中唯一一支既没有获得任何集体嘉奖,也没有一个人立功的志愿军连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为有牺牲多壮志 战争残酷,落后就要挨打!落后的痛苦对一个国家、民族体会最深的,莫过于她的军队。1952年10月14日,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实施“摊牌行动”,发动上甘岭战役。他命令美军第9军团第7师31团向上甘岭主阵地597.9和537.7高地发起进攻。 凌晨3点,美军300门火炮齐射,将成吨的炮弹倾泻到597.9和537.7高地,炮击不间断进行了2个小时,高地地表上所有工事均被摧毁,美军在炮火掩护下向我军阵地发起冲锋,至13时占领地表所有阵地。 我军待美军冲上地表阵地后,趁美军立足未稳从地下坑道钻出杀向美军。夜幕降临后,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4个连向美军31团1营、3营实施反击,将其打垮。战斗进行至17日,美军先后将7师32团1营、31团2营、17团2营和3营投入战斗,依然没攻下第45师第134团控制下的597.9高地,美军有的部队进攻一天甚至没有向前移动一步。 杀红眼的美军第17团第3营指挥官呼叫炮兵继续轰炸,至18日,志愿军45师表面阵地全部失守,被迫退入坑道坚持作战,此时全师20个连大多建制不全,最多的连队剩余30多人,最少不足10人,很多战士没有战死,却被敌军的炮火活活震死在坑道内。 美军占据地表阵地后,开始在地表修筑防御和野战工事,使用炸药包、手榴弹、爆破筒实施破坏炸,用汽油、毒剂、硫磺弹熏和火焰喷射器烧等方式进攻,妄图消灭坑道中的志愿军。我军发扬“不怕牺牲,顽强作战”的精神,用坑道战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奇迹是志愿军将士用生命和牺牲铺就,正如15军军长秦基伟说:“在坑道斗争中,我们的战士就这样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革命军人的优秀品质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据一位在坑道里呆了20天的15军45师摄影员回忆: “坑道里被炸得一直在掉土,没有任何亮光,空气混浊。坑道里大小便不能及时处理,烈士的遗体不能及时掩埋,硝烟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弥漫在坑道里,让人窒息。坑道里最缺的是水,压缩饼干根本就咽不下去。有的时候甚至要喝尿,但因为没水喝,尿也很少啊……有一个坑道,10多名战士直到饿死,还端着冲锋枪守在坑道口。” 此时,双方都急需兵力补充,我军不断派出增援部队以班、连、排为单位冒险穿过美军封锁线向阵地的坑道内增援,美军则抽调大量韩国新兵进行补充。10月19日日落,夜幕下突然一切都安静下来——志愿军15军通过向志司申请,得以调配46门火炮和24门“喀秋莎”向死寂一般的上甘岭主阵地发起炮火反击,美军构筑的地表工事大部分被摧毁。炮火掩护下,15军135团6连、134团8连和134团4连,还有135团5连兵分3路向美军守卫的597.9高地阵地发起冲锋反击。 这一次冲锋的连队,没有一个人想着会活着,绝大部分人也都壮烈牺牲,用血肉之躯打得美军胆战心惊。 134团3营8连战士赖发均只有19岁,战斗中他负伤倒地,他忍痛爬向美军地堡,鲜血快要流尽时,用尽全身力气跃起扑到碉堡旁边,拉响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第15军军长秦基伟在看到赖发均的事迹报告后,热泪盈眶,特地批准为其追记特等功,授予“二级英雄”荣誉称号。134团3营8连爆破手龙世昌在引燃爆破筒后塞进美军地堡,地堡内美军将爆破筒推出,龙世昌又将爆破筒塞入地堡,并用胸口顶住,随后在爆炸中和美军地堡同归于尽。1953年4月,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二级英雄称号。 135团2营6连涌现出黄继光、葛洪臣等战斗英雄,成为英雄连队“黄继光连”。134团4连欧阳代炎拉响手榴弹,滚进敌群,与敌同归于尽,荣立一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 唯独135团5连全连伤亡殆尽既没有人立功,也没有获得集体嘉奖,难道是他们作战不勇敢?还是他们没有视死如归的军人血性?其实,都不是,综合能查阅到的资料,我分析主要有3个原因。 第一,“名声”不好。135团5连在1年多前的朴达峰阻击战中遭遇失败,名声首度受损。阻击战中,5连负责守卫山坡陡峭的广德山,2营参谋长杜贵麻痹轻敌,竟然没有布置哨兵。结果,美军25师偷袭阵地成功,并插入志愿军防御结合部。杜贵见美军人多势众,并没有组织有效的反击,慌乱中令5连投掷几十颗手榴弹“交差”,导致5连伤亡大半。阵地被完全占领后,15军投入大量兵力争夺,死伤惨重也没有夺回来。 1951年8月16日,杜贵因此被撤职遣返回国接受审判,他却畏罪跳江自杀,这件事5连一直难以抬头,被贴上了“战斗力弱”的标签。 第二,“办事”不力。1951年冬天,被认为战力不强的5连被派去背军粮,路途中甚是疲累,副团长见状命令全连就地休息。没想到的是冰天雪地里气温零下35摄氏度,5连一停下来全部被冻伤,落了个“不战自灭”的“笑柄”。 战没打好,差事还没办好,5连可谓是“厄运不断”。 第三,时运不济。10月19日反击美军阵地时,5连被认为难以独自承担攻坚任务,全连被拆散了,一个排一个排地配属给各连队帮兄弟连队打硬仗。这样的话就难以获得集体荣誉。 但是,5连的战士们毫无怨言,毕竟事实摆在那里,全连将士无话可说,但是他们心里憋着一股气,希望在战斗中能立功为全连争口气,打个翻身仗。 5连的战士们在战斗中英勇异常,个个奋勇争先,但是炮火无眼,战场残酷,5连的战士很多还没射出子弹就被敌人炮火淹没。战斗进行至23日23点,机会来了,得到补充60名士兵的5连奉命协助8连反击597.9高地的2号、8号阵地。 按照作战计划,5连需要先拿下2号阵地,然后和8连一起夹击8号阵地。结果,前往2号阵地的途中,5连遭到美军炮火轰炸,一下子就牺牲了30多人。他们负责的2号阵地由于我军炮兵覆盖出现偏差,美军阵地上的防御工事没被摧毁,5连靠近2号阵地时,发现敌人火力太猛,他们无法发起冲锋式进攻。5连连长情急之下,在没有侦察的情况下,带领战士们不小心又钻进了敌人预设的火力伏击圈,彻底被交叉的火力网压制在地面上无法动弹。 失去主攻的8连孤军奋战,经过浴血奋战成功拿下8号阵地,全连仅剩5人。凌晨3点,天刚擦亮,美军就开始实施反扑。失去战斗力的8连无奈退入坑道,5连30余人也奉命退出战斗。 自此,5连再也无仗可打,成为上甘岭唯一一支既没人立功,也无任何嘉奖的志愿军连队,志司首长为此感叹:“他们都是好样的,只是运气太差!” 结语 上甘岭战役之前,15军寂寂无名,经此一役,15军名扬天下,中外皆知!1961年,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选定15军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空降军,他的理由是:“15军是个能打仗的部队,他们在上甘岭打出了国威军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知道有个15军。” 15军135团5连虽然没有军功章,但是依然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英雄连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历史无言,精神永恒!在此,向抗美援朝所有参战的先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广西戴氏教育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